全球石油貿易正在進行著自20世紀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運)以來最大的洗牌,并可能永遠無法回到過去。俄烏沖突和西方對俄羅斯石油出口的制裁正在顛覆原有的全球石油貿易格局。
在過去近50年里,石油可以毫無限制地從全球任一原產地(近年來受西方制裁的伊朗和委內瑞拉除外)流向任一買方。
而在俄烏沖突和隨后的西方制裁、以及歐洲不惜一切代價切斷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不可逆轉的決定之后,全球能源自由貿易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
隨著歐洲轉向美國、中東和非洲(基本上除了俄羅斯以外的所有產油國)尋求石油供應,新的“鐵幕”正在落下。上周,歐盟通過了一項制裁計劃,要求在六個月內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在八個月內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產品。
在制裁方案中,有一項措施影響更為深遠:歐盟還禁止歐盟運營商在六個月的“緩沖期”后,為俄羅斯石油運往第三國的油輪提供保險和融資。
據(jù)報道,在歐盟同意共同切斷俄羅斯獲得石油貨物保險的渠道后,英國也將加入保險禁令。英國是一個全球保險業(yè)協(xié)會的所在地,該協(xié)會覆蓋了全球95%的石油運輸保險市場。
此舉預計將使俄羅斯更難協(xié)調與亞洲買家之間的石油運輸責任范圍,并可能促使印度和中國的買家要求俄羅斯原油的折扣力度要比現(xiàn)貨布倫特原油更大。連日來,來自俄羅斯的旗艦烏拉爾等級原油的售價比布倫特原油每桶低30美元以上。
運輸路線變長
歐盟預計,到今年年底,將有效禁止其在俄烏沖突前90%的俄羅斯石油進口。
禁運和制裁已經(jīng)顛覆了全球油輪運輸。在過去,從俄羅斯波羅的海港口到德國漢堡或荷蘭鹿特丹的航程僅需要兩到三周;而現(xiàn)在,運載俄羅斯石油的油輪需要兩到三個月才能抵達印度和中國。
而與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路線相比,現(xiàn)在,中東原油運往歐洲的航程更長。
全球石油貿易的這些變化將導致貨物的保險、運輸和融資成本增加。由于完全基于市場供需和價格信號的自由貿易時代結束,更昂貴的能源貿易可能使大宗商品成為下一次全球經(jīng)濟危機的主因。
贏家和輸家
當然,俄羅斯越來越多地使用船對船轉運,將原油從小型油輪裝載到超級油輪上。俄羅斯預計還將像伊朗那樣,將其部分石油出口轉內銷,后者在2018年受到了美國對其石油出口的重新制裁,因為亞洲可能無法吸收俄羅斯以前運往歐洲的所有石油,畢竟歐洲在俄烏沖突前是俄羅斯的第一大石油客戶。
過去主要從中東進口石油的印度,現(xiàn)在趁俄羅斯原油降價而增加采購。而中東產油國、非洲產油國和美國預計將向歐洲供應更多石油。
印度和中國是俄羅斯繼續(xù)出售石油的機會。盡管俄羅斯公開表達了對其能源將擁有“新市場”的信心,但由于責任保險問題,以及不斷變化的石油貿易路線延長了石油從賣家運往煉油廠的時間,原本運往歐洲的俄羅斯石油最終可能不會全部流向亞洲買家。
對于歐洲來說,現(xiàn)在,石油供應的選擇是政治問題。因此,歐洲愿意支付溢價來采購非俄羅斯石油。而這將收緊供應選擇,并在未來幾個月繼續(xù)支撐油價上漲。
這項禁令將對全球石油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歐盟約30%的石油進口需要轉向包括中東在內的其他地區(qū)(沙特和阿聯(lián)酋的閑置產能分別約為200萬桶/日和100萬桶/日)、非洲和美國。
然而,由于基礎設施限制、買家的自發(fā)抵制和后勤復雜性(例如對運送俄羅斯石油的貨物提供保險的潛在限制)可能無法重新調整所有俄羅斯石油和石油產品的數(shù)量。因此,預計到2022年底,俄羅斯石油出口中的約200-300萬桶/日,即俄羅斯石油產量的四分之一,可能會從全球市場消失。
在這個石油貿易秩序重建的新世界中,美國和歐洲的市場和政策制定者將在短期內關注兩個關鍵問題:除俄羅斯外其他產油國是否有足夠的閑置產能來滿足歐盟擺脫俄羅斯石油的需求,以及擁有閑置產能的沙特和阿聯(lián)酋將如何利用這一產能。根據(jù)OPEC+的協(xié)議,7月份,沙特的目標產量為1083.3萬桶/日,盡管沙特聲稱其產能可以達到1200萬桶/日,但該國的產能持續(xù)達到1100萬桶/日極為罕見。